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鄂旗:摇曳生姿的文化骄蕊

时间:2015-01-13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
 

  近年来,鄂旗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文化塑旗”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富民强旗为主题主线主旨和主攻方向,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大幅提升,营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今后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传承欢乐

  一群发掘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民间老艺人,一群热爱现代文化的年轻人,在鄂托克草原这片热土上,将传承保护和发展现代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本土文化大繁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乌兰镇,几乎人人都知道老年“蒙歌友会”和“青年民族舞蹈队”,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影响?这一老一少两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带着好奇,我们走进了这两个人群。

  来到鄂旗文化馆,远远就能听到悠扬古老的鄂尔多斯民歌,寻着歌声记者来到排练大厅,见到了正在排练《鄂尔多斯民歌联唱》的鄂旗民乐团的老人们。《鄂尔多斯民歌联唱》是一首古老的蒙古族歌曲,曾一度流失。一个月前,被蒙歌友会重新挖掘整理出来,搬上了舞台。

  “我们都是蒙古族人,就是本地鄂尔多斯生长的,我们爱好这个民歌,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鄂尔多斯民歌的挖掘和传承,不要丢失这些东西。”该团副团长娜音说。

  娜音告诉我们,蒙歌友会已经成立10年了,10年来,他们以发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先后有两百多首失传的鄂尔多斯民歌被她们重新挖掘和整理出来。多少年来,鄂旗委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就拿他们团来说,政府每年都会给他们划拨专项经费,他们有乐器、服饰、道具,还有自己的排练室。为的就是把那些曾经流失的曲目重新演绎,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将民歌这一鄂尔多斯的财富、优势,口口相传、代代发扬。

  在不断发扬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鄂旗的现代文化也在开花结果,“青年民族舞蹈队”,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在乌兰镇赛马场,我们见到了“青年民族舞蹈队”的成员们,您瞧,她们甩腿跺脚、摆手转身,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队员如拉玛告诉我们,旗里统一组织民众们跳筷子舞、安代舞等民族舞蹈,她和邻居们一起参加了。因为热爱舞蹈,如拉玛还经常从网上、电视上学习一些新的舞蹈动作。

  筷子舞大多数是老动作,我们希望把现代舞的因素、技巧融入到筷子舞里面,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我们这个行列,我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学习,让我们的团队更壮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如拉玛边跳边和我们说。

  如今,每天清晨傍晚,乌兰镇的大小广场都会有很多人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而如拉玛所在的“青年民族舞蹈队”是其中最活跃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现代文化建设和发展中。

  除了民歌的传承,鄂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八个世纪的拖雷“祭祀文化”也因晕染了岁月的沧桑而璞玉天成。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元世祖忽必烈的父亲,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守蒙古本土的人,伊金在蒙语中,意为“圣主”。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拖雷伊金祭祀在鄂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今天就请跟随我们的走基层记者,拉开历史的维度,通过达尔扈特人的记忆,探寻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的原始脉络和保护传承。

  布仁巴雅尔是拖雷伊金祭祀的传承人之一,他说要想深入了解拖雷伊金祭祀,就要从八个世纪前说起:托雷就是成吉思汗的幼子,也就是最小的儿子,成吉思汗去世以后,成吉思汗祭祀,托雷伊金开始弄起来的。托雷伊金去世后,忽必烈汗把托雷伊金的灵帐建立起来,建立起来后就专门弄起来守陵的。我们的长辈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了拖雷伊金祭祀的。托雷伊金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遗物:火镰、燧石、腰带佩环,现在就是在灵包里面供奉的了,一直供奉到今天。拖雷伊金灵帐祭祀,是从十三世纪起由达尔扈特人,常年累月守护灵帐。后来,随着游牧生活,移动多处,成为了典型游牧文化遗存。

  现在的拖雷伊金祭祀,仍遵循旧俗,基本恢复了年祭,季祭、月祭、正月初一的红线台吉祭、圣火灶膛祭等。另外,拖雷伊金祭祀还在异地进行,就是虎年轮回到十三年时,去鄂托克前旗昂素镇,举行阿拉克苏勒德威震大祭奠。布仁巴雅尔说,这些隆重的祭祀活动对于达尔扈特人的意义很不一般。

  

  拖雷祭祀

  

  精心辅导

  一个示范户撑开一片文化科技天空 

  一个带头人,一间文化屋,一块致富示范地。文艺、科技等文化示范户如雨后春笋般在2.1万平方公里的鄂托克草原破土发芽。

  在鄂旗棋盘井镇楚鲁拜嘎查,活跃着一支由农牧民自己创办的文艺演出队——阿尔寨文艺团,马头琴、三弦、扬琴这些在舞台上才能见到的乐器儿在他们手上应用自如、有板有眼,方圆几十里都有他们演奏的身影。这支农牧民演出队的创办人是该旗的“文化示范户”苏雅勒巴特尔和他的妻子吉仁其其格。

  提起苏雅勒巴特尔夫妻,周边农牧民没有不知道的,夫妻二人一个会拉马头琴、一个是草原上的百灵鸟,喜欢吹拉弹唱的夫妻二人在亲朋好友聚餐时,兴致一起,总会为大家弹唱一曲,助助兴。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楚鲁拜嘎查的苏雅勒巴特尔和吉人其其格是“文艺能人”。

  文化示范户成为了农牧民身边的文化活动中心、娱乐中心,充分让农牧民接受了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的熏陶,精神生活变得充实、丰富多彩,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一个让群众自娱自乐、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

  现在苏雅勒巴特尔他们的阿尔寨文艺团,受到了越来越多农牧民朋友的喜爱,仅今年他们就演出了20几场,别看这个文艺团现在只有7、8个人,目前也还只是为周边的农牧民提供文艺服务,可是对于文艺团今后的发展前景苏雅勒巴特尔可是一片看好。“下一步我们这个文艺团还要讲周边喜好文艺活动的农牧民更多地吸收到我们这个团队里,大家在一起壮大和传播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 苏雅勒巴特尔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 随着农牧区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农牧民群众逐渐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农牧区有很多文化能人。书画、戏曲、科技、卫生等各方面人才应有尽有。目前,鄂托克旗共有文艺户、科技文化户、图书户、文化精英户共计165户 。他们在推进农牧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鄂旗抓住时机,着力加强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 将他们选树为农牧区文化示范户,以文化示范户为中心,鼓励帮建各类文化社团,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农牧民群众有机会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乌兰镇布日都乐队、棋盘井镇乌珠尔社区文艺队、蒙西镇文艺队、阿尔巴斯苏木蓝色乐队、苏米图苏木达巴嘎乐队等文艺团队应运而生。各类农牧民文艺团体63个,他们成为活跃基层、服务农牧民的文化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尽享 “文化芬芳” 

  走进鄂旗位于镇中心的乌兰宫内,走廊尽头的排练厅里乌兰宫艺术团业余组的舞蹈演员正在进行日常训练。在这个到处充斥着悠扬歌声、轻盈舞姿的排练厅里,几个团员正在认真的排练着舞蹈节目。队伍中间身着红色毛衣的舞蹈演员就是这个艺术团的团长阿拉腾草。在冬日的闲暇时光里,她和她的团员都会到这里跳跳舞,唱唱歌。团里团员的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40多岁,从去年冬天开始他们就可以在宽敞暖和的室内排练厅里训练了。

  “这里音响灯光等一系列演出设备一应俱全,最关键的是我们可以不受天气的影响,想什么时候过来排练都行,现在,又给我们这些业余团队派了5、6个专业老师指导我们。真是乐在我们心坎上了”,说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排练厅阿拉腾草高兴地说。

  去年,这个团队带着二十多个成品节目进社区、下基层,组织了八十多场的文艺演出,为鄂旗广大人民群众呈现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除了演员们使用的排练厅之外,乌兰宫还有五个项目在每周一至周五免费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群众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和广场舞培训。齐备的公共设施和“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的便利,让老百姓告别了以往严冬酷暑在室外练习的经历。在乌兰宫一楼大厅搭建的舞台上,缤纷多彩的节目每周也在不间断的为全旗群众呈现,每天在这里都可以欣赏到由老百姓自编自演的形式多样的歌舞表演。

  同样在位于鄂旗政和园社区的活动中心内,这里的群众也正在享受着公共文化体系带来的便捷生活。书画室、多媒体演播厅等设施每日都迎接着前来活动的社区群众。社区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说,活动中心将多媒体演播室、排练厅等一些设施的钥匙交予社区团体负责人,让平日里在活动中心排练的团队更加方便。

  2011年以来,鄂旗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全旗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现有专业文艺团队1支(乌兰牧骑)、民间文艺团队60多支(包括老年大学、蒙歌友会、苏木镇文艺队、农牧民乐队等),各个文艺团队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突出鄂托克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以繁荣艺术创作为核心,努力创作一批优秀文艺节目,打造一批优秀精品剧目,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一篇:【微·消息】东胜区冬季趣味运动会本周六火...
下一篇:商会:中小企业的“护身符”
 
友情链接
版权信息:鄂尔多斯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电话:0477-8396927  邮箱:ordosshzzfwzx@163.com 地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兴泰商务广场T5-901(CBD)  邮政编码:017000 蒙ICP备14003395号-1  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公司  

蒙公网安备 15062702000153号